精读训练的设计能力,是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能力,尤其重要,因为精读训练能使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技巧达到一个非常高层次的境界,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有什么样层次的训练,就有什么样层次的学生,没有任何训练的学生,他肯定没有精读能力。
一、什么是日常课堂阅读教学中的精读训练
很简单,看一下中考阅读试题,那些题目,那些考题的角度在阅读上表现出来的角度,全都是精读训练。我们现在来比较理性地说一下:简言之: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文意概括、结构分析、思路阐释、要点概说、语言品析、表达作用理解、表达效果分析、表现手法赏析、表达意图揣摩,课文意境赏析、作品专项探析等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训练活动就是“精读训练”,无非就是概括、划分层次、概括要点、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人物评价,一个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的分析,等等。只有这些才是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有时候就课文问课文是多么的肤浅,是多么的无效。所以我们反复强调,问课文不是阅读教学,我们从训练的角度、用训练的手段来用课文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屏显)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个朗读有精读吗?好,同学们把这则短文读成两个层次,请思考,男生读第一层,女生读第二层,老师们看这不是有精读吗,有层次。再来一次把这则微文读成三个层次,又要分析,最后我们还有一次,把这则短文读成四个层次。那么,这个训练角度本身就已经表示老师已经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精细的阅读了,他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去阅读,第一次读是叙、议,第二次读就是记叙、描写、抒情,第三次角度起承转和。表面看是朗读,实际上没有精读能力的支撑,他不可能把两个层次读出来,更不可能把四个层次读出来。
再看小学五年级的课文《凡卡》,首段作用品析。(屏显)
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第一,作用分析,有什么作用呢?小学老师不管这一套,中学老师也不管这一套,你的学生就是冤枉浪费时间了,《变色龙》的第一句话,奥楚蔑洛夫也是这样出场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大衣”,哪个老师关注了这句话了?那就是出场艺术。再看“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人物出场的场景设置,短篇小说,他的开头一段很重要,往往是人物出场、场景设置。还有呢?事件背景:圣诞节前夜。还有呢?埋下伏笔,老板、老板娘、伙计,为什么这个时候,凡卡写信的重点就是控诉这三类人对他的欺侮,还有一个地方“写起信来”引领全文,那么,开头第一段,就有这么多作用,第一段起码是四个方面到五个方面:人物出场、环境设置、背景的点示、埋下伏笔或总领全文的作用。刚才我讲的这些,基本上全是精读能力的训练。好的迁移到我们最普通的文章里面。“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多大的尊重,”人物出场、伏笔埋设,“想知道”就是伏笔,后来就是照应。
再看《蚊子和狮子》情节分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他的情节,他的开端发展高潮,他的情节的起承转合,处处都有奥妙,但是,我们教学是不管这一套的,我们教学就是让学生谈感受。
如(4)《故乡》语言品析。中年闰土到我家来了,多年的朋友见了面,然后有语言的对话,有交流。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买,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多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闰土的这段话有什么艺术性呢?他侧面地表现了当时世道的黑暗,是对中年闰土的语言的描写,又是对世道的控诉,点示故事的背景:“非常难”三个字,总说,概写一笔,后面的内容是分说,细写几笔。这段话之后又摇头,摇头和摇头相照应,表现他内心的痛苦,摇头就表现出他心理活动的描写,还有很精微的地方,“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伏笔,这个伏笔在哪里呢?后来我搬家的时候,闰土就来搬东西,带来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来守船,就照应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在教学中没有顾及到,那么,这学习的趣味性、文学性都很难在你的教学中体现出来。你的点拨不能给学生带来恍然大悟的感觉,那就没趣味了。
再看一个段,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小学五年级的课文,一个段落
如(5)段的美点赏析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看层次,是叙议结合的,先是描叙,然后是议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再看第一句描叙的内容,“给我们”,那么多的绿叶,都是他的精妙的地方。最精妙的在“好像”,“ 好像把他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这叫“移情”手法,我喜欢这些叶子呀,他是那么的鲜亮,但叶子是不会给我说话的,就把我的情感移到它的身上,太富有情调了,而且后边又加了一句,“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也是移情手法。最妙的是“好像”“似乎”这两个词,这两个词都是移情手法的表现,在非常多的语句里边都有他们的身影存在。
还有《社戏》的开端部分,我到了故乡,但说我不能够去看社戏,
如(6)《社戏》片段表达作用赏析。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我”不能够去看社戏,没有船送我去看社戏,外祖母妈妈过来安慰我,同伴们都来招呼我,同样的典型的小说开头,人物出场、场景设置,所有的人物都出场了,在这个片段里,故乡中所有的人物都出场了,然后才展开故事。
如(7)《散步》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阐释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它本身的表达非常的美呀,一定时朗读背诵的好材料,一定是层次分析的好材料,但是他还有什么表达效果呢?“春”的美好背景,散步所见,还有什么呢,线索,为什么这是线索呢?课文的起笔,就说我们在田野散步,田野两个字出来了,接着这里照应一下。后来发生了分歧,分歧之后,我们一起向着那阳光、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又照应田野,非常美妙的线索,贯穿全文。景物的描写一定是表现春的气息,给文章增加了美感,所以一个小小的片段,居然也含有大量的文学因素在里面,有了这种赏析,就表现出语文在文学欣赏上的魅力。
如(8)阅读综合训练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的精读训练。
1.朗读文段,读出这个美段的两个层次。
2.说说这段文字中哪一个字巧妙地概说了全段的基本内容。(难度很大呀)
3.揣摩赏析这一段文字中词语的表现力。
4.概说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就这四个题,一定都有中考的难度,一定能够区别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
精读训练一定不是让学生谈感受的训练,精读训练一定不是老师给学生说教的训练,精读训练也一定不是老师的一直的提问,学生一直的回答是与不是的训练,应该是很实在的表现出他的阅读鉴赏。
二、日常阅读教学中精读训练内容的基本框架
我们到底要训练什么能力呢,我们心中要有一点术语,要扣住这些点来组织训练活动。
1.文体辨识能力训练
即训练文章表达方面有关内容的辨识能力,如,文章体裁的辨识,表达方式的辨识,基本写法的辨识,基本要素的辨识,基本手法的辨识等等。我们现在的教学粗糙到什么程度呢,有的学生到了八年级还不知道表达方式是什么?这显然是教学的问题。记叙文的要素、基本手法、详写略写也是,多得很。
文体辨识能力的训练是最基础的训练。所以我们的教学要贯穿这条线。
2.朗读吟诵能力训练
为什么这也是技能训练?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普通话训练。还要进行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感悟意境的训练。比如停连和重音、以声传情等都与精读有关。再比如读好句中停顿、段中停顿,都和精读有关。
3.文意把握能力训练
能够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或者寓意,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能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能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能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能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特别是“概括”极为重要。
4.思路分析能力训练
能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与思路,能分析文段的结构与层次,能区别文章的横式结构和纵式结构,能准确辨识文章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基本模式,能抓住语言标志来判断文章的层义,能够判断不同文体文章的写作顺序,能准确辨识说明文,议论文中的中心距总说句、总结句。处处都有学问。
5.要点概括能力训练
对文章或文段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以及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层意、段意概括,对文章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概括,对文章表达规律的概括等,当然也包括对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的概括。
6.语言品味能力训练
即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的训练。要能品味词义,揣摩句意,品析重要句段,能在具体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意,品味词和句段的表达作用等。
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这样的练习,就说明它很重要。
7.文学赏析能力训练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对文章各种表达手法进行辨识、理解、分析、欣赏等。
这是高层能力的训练,文学欣赏的能力训练。
8.感受评价能力训练
即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在文章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他别感受、表达等方面能够表达自己的体会。比如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章的人物,展开联想,就文章内容进行想象等能力。
9.阐释解说能力训练
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文学欣赏及评价能力都要通过解说能力表达出来。学生的表达要流畅,要准确,要有层次,要点要分明等等。阐释解说能力训练,通过集体训练,共同提高,培养气质,增加胆量,也是提高阐释能力的铺垫。
包括表达见解式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根据文章内容所进行的阐释解说能力,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进行解释,进行下定义、画表格、做图形等活动。
课堂上要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自读自讲,继续训练、共同提高、培养气质。
10.专项探析能力训练
阅读测试中,对诸如作品的构思特点,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语言特点或段落中所表达的情感特点进行分析和表述。看起来很复杂,但我们把这些能力融化到每个课堂上,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步提高这些能力。
在精读训练的活动当中,还有一个最有训练效果的深读精读美读项目——用段或部分达到精读训练的目的。文章很长,选最好的部分对学生进行精读分析能力训练,就是化长为短,从而让我们的训练点非常集中。
落实以上几方面的能力训练点,我们的阅读教学就算走上了光明大道,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把精读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让每个学生在三要素中凸显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极好的、阅读能力的训练。扎实的训练。
三、设计一个课的五个关注
我们的老师都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的培训不可能永远进行,但是原则一定要牢牢记在心中。设计一个课的五个关注就是原则,也是高层教学理念。
1.课文研读深透
这是最最总要的前提。没有深刻精致的课文研读,就一定没有好课,就一定显示不出老师的素养。课文研读--深透。
2.设计板块式思路
为什么要强调“板块思路”呢?清晰是它的表象,她的实质是每一个板块都是一次训练活动,一个训练目标,很突出。设计板块思路,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让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训练,有很大的训练优势。凡一问到底的课都没有目标。每一个板块都有目标,朗读、品析、批注、微型写作等。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年轻老师更快入门,来组织起有效,思路清晰的课堂阅读训练。
3.进行“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设计就是活动设计,就是任务设计,就是活动的要求,就是话题设计。它的好处是:消灭碎问,把活动的主体放到学生的身上。老师设计话题,老师安排任务,都是学生来完成。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的,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训练的项目,因此主问题就是训练的话题,就是训练的抓手和内容。
4.运用诗意手法
什么是诗意手法?诗意手法就是有一点趣味又很有效果的手法。有点情趣,有点情味,教学设计也要注意有点趣味性。
第二节课,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颜回篇 孔子篇 颜回孔子篇,有一点趣味,让学生在苦学中感受到一些学习的趣味。再比如《孤独之旅》,之一、之二、之三,无形之中训练的层次就提高了。
并不单单是花样,而是训练要有层次,达到训练的效果,同时又有趣味,很实在。
5.突现“实践活动”
老师的本领就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在每节课上获得真知。要想获得真知,就是要关注实践活动。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解决碎问碎答的情况,即便是最基础的学校,也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记多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这是五个关注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能力,获得美感,而且养成气质。
四、精读训练阅读教学设计的理念和要求
这也是平时上课要达到的要求:“12有”的教学理念
有知识教学 有技能训练 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语言、知识的教学与阅读能力的训练。
有板块思路 有主问设计 要精心琢磨教学思路的设计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
有整体把握 有片段精读 要在教材处理或课文处理上下功夫,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非常高妙的精读设计。例如《三顾茅庐》《孤独之旅》
有集体活动 有个人静思 既要考虑集体的训练活动,又要确保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动静结合是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教学形式。
有读评议说 有动笔实践 读、评、议、说、实践活动,动笔就是写,要有丰富的认、读、说、背、写、记的课堂实践活动。
有学生论析 有教师讲析 确保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和知识传授作用。学生论析就是学生的圈点勾画、批注发言,对课文的赏析,教师讲析就是师生对话、教师小结,每个板块的小结都显得重要,一是收束板块教学,二是顺势对学生进行经过提炼的知识教育。所以要有学生论析,教师讲析。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迫切地快速地提高老师的学问素养,使你的课真正上到本质上,这对语文老师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发言、讲体会,老师和学生交流并总结提升。要迫切提高老师的学问素养,确保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和知识传授作用。
五、精读训练活动的设计
精读训练主要是着眼于学生阅读技能训练的阅读训练。
精读训练可以尝试“8”用。
1.用好短文 多角度反复
2.用好段落 重点的片段
3.用好部分如课文的一个部分
4.用好“点”内容的、手法的“点”
5.用好部位标题、首段、尾段
6.用好组合 如古诗两首
7.用好名作 如《散步》的训练价值
8.用好小说 如《桥》
为什么要强调小说呢?因为小说的文学因素太丰富了,所以一个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多读小说、多欣赏小说、多研究小说,那么你的眼里会有美妙的世界,文学的世界。有了文学的能力,再看说明文、议论文,那就容易多了。
下面举例说明:
1.用好短文 多角度反复
如《陈太丘与友期行》
这一课的课堂阅读活动可以设计成:
朗读、辨析、品评(精读训练)
活动一:朗读训练
在认字识词、背景铺垫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一的训练。
一读 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文章篇幅很短,反复观察,会发现文章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略写,是陈太丘和友人的故事,第二个层次是友人和陈太丘的儿子元方的故事,是详写,层次很清晰。
二读 用朗读表现课文中的人物
接着朗读,表现人物的语气。友人的、元方的,妥善地读出人物的语气,顺势完成背诵。接下来辨析:
活动二:辨析词句
辨析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词
提炼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提炼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词
提炼两个字形不同意相近的词
找出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一句话
活动三:文意品析
从文中的一个字(词),我读出了……
从文中的一句话,我读出了……
从这篇文章,我读出了……
告诉学生,这个”读出“不是让你谈感受,而是让你赏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这个客人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有两个字表现他的性格特点,一个”怒“,但是一批评,他马上”惭“这个客人他的性格是很明朗的一个人,先是急躁,然后被元方批一顿,”友人惭,下车引之“,还是一个有君子品格的人。再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性格也很有特点,同样也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整篇文章我们读出了:
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一波三折、戛然而止、虚写手法(哪是虚写,陈太丘是虚写)、守信重礼、品性修养的故事。
把一篇短文用上三次、四次,绝对有训练效果。
2.用好段落 重点的片段
用好段落是我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也被年轻老师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什么好呢?这种方法省时高效。
如:《壶口瀑布》
(1)美段细读——第四段, 如果我们舍得时间的话,第四段就得花一个课时,太丰富了,太美好了。
话题:品析这一段的表达艺术
它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层次那么清楚,句式那么丰美,它非常明晰地表现出逻辑层次,短语丰富、文采斐然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描叙,然后第二层次,“我突然陷入沉思”很明显的表现出由景及人,由描叙到议论抒情的层次结构。再看写壶口的,首先第一层,写主流都涌进了龙槽,然后写“次流”没有办法进龙槽,先在外面到处乱撞徘徊,最后还是进入了龙漕,接着笔锋一转写最小的细流到处冲撞最后也是进入了龙漕。所以它描写的层次很分明。然后举例,同学们,老师的赏析就是:这个段落短语丰富,文采斐然。好吧,我们每个同学都来赏析这段文字表达的妙处,表达的妙处太多了。老师的小结:这段文字给我们以丰富的审美感受:动词、短语、句式、修辞;描写、抒情;层次、结构等,都是尽显美感。但是我们要关注它的描写之美,这是重点,仅描写之美就足以让我们欣赏赞叹。我们进一步的看,要特别关注它的结构之美,那就是——叙议结合、有叙有议。“段”的基本形态。这个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和能力,大量的段落在记叙类的文章中都是叙议结合、有叙有议。由一个段可以看到所有的、大量的、同类型的课,于是阅读分析就能表现出它的魅力。那么看其他的段有没有叙议结合,马上就可以分析,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训练中养成的。乃至这种能力就成为一种背景能力,有了这种背景能力就根本不用再复习。
如《秋天的怀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悄悄地出去了”。一个很简单的话题“细节描写的表现力”,就足够学生忙一阵子了。很多老师都带着学生分析了这一段的细节描写。特别是“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是很多老师都会抓的。但是我们还有些地方看不出来呀,“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这个细节描写是很反常的,我的母亲在我的面前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的,她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我发脾气她就偷偷地走,然后又偷偷地看我,大家看这个时候她是一会站起一会坐下,那是因为“我”答应去看菊花,是让她那样的幸福和高兴,这个细节描写也是描写母亲的心理。还有一次突然转变,“她絮絮叨叨”,为什么絮絮叨叨?一反常态,是她高兴的表现,忆起他小时候的故事,这里非常巧妙,极深刻地把镜头拉向遥远的地方,来表现母爱,但是“她突然不说了,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个“悄悄”含义很深刻,也许是她担心说了踩和踏两个字,怕我伤心,但是也许她那个时候病痛的不能忍受,悄悄地出去,因为这紧接着的一段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所以每一个细节,都有极其深刻的表现力量。
如《白杨礼赞》第五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干…”大家看,它一定是叙议结合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它的语言有总分哪,第一句总写,后面是分述,然后大量运用短语,然后情感抒发渗透在字里行间,精准而深刻。语言的表现力又是一个欣赏的角度。
3.用好部分如课文的一个部分
如《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小说的结构有多种分析方法,小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船上巧遇之前,第二部分是巧遇之时,非常清楚,那么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把整个故事的铺叙部分做好,第二部分设置场景,我们和于勒的巧遇在特快号船上,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向高潮。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欣赏第二部分:话题: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欣赏。第二部分的细节描写是极其精彩的,菲利普重在神态的描写,“我父亲突然好像很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往常不一样。”菲利普的夫人重在语言的描写来表现她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老师举例,对一个细节的描写进行分析,阐释这一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再让学生来分析文中更多细节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进行文学的赏析。所以用好部分是巧妙地利用课文提高教学效率的极好的思维方式。
再如《台阶》,《台阶》有个极重要的片段,父亲准备盖屋“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他终于觉得可以了。”有一个关键句,“一年中他有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下面就分别照应。这一片段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命运的优美的表达作用。这是纵向地看,既选点看又纵向地看。我们来发现秘密吧,“大热天父亲就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再看下面的“父亲鸡叫三遍时出发,……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两次写坐,这就是非常隐秘的一种照应,表现了父亲极其的辛劳。如果把“坐”字放在全篇、整个小说里来看,这里面有七八处写父亲的坐,哦那它就一定是一条暗线,一定表现父亲的辛劳的。用好部分,所以这个部分朗读、品析、师生对话,顺势渗透大量的手法知识,因此用好部分,是重要的精读训练策略
我们看,刚才我说的这个片段还有多少资源呢?1.认字识词。2.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3.运用带有四字短语或成语的句子概说“父亲”。4.提取这一部分中表现父亲辛劳的一个关键词。5.阐释这一部分在小说中的作用。6.精细阅读选文第2段,体味其“概写一笔细写几笔”的表达特点。7.细读选文第3段,分析此段的表达作用,体味数字运用的作用。8.精读选文第7段,欣赏其细节描写的表现力。9.分析其“照应”手法。10.体味这一部分的选材特点。11.品味这一部分中的衬托手法。12.品味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3.分析品味“坐”字的表达作用。
尽是资源,怎么用都用不完,这仍然表达出教师研读教材、欣赏教材的水平。
4.用好“点”内容的、手法的“点”
这个“点”可以是内容上的,或者手法上的,我们来看一个点:
如:赏析孔乙己的“挨打”
这就是小说中最难理解的一个点,这才是表现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一个点,孔乙己是被人打死的。我们凭什么老是无端的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短衣帮呢?在这篇小说中,短衣帮只是渲染氛围,并不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孔乙己是被那些有钱的读书人打死的,这才叫矛盾,这才叫波澜,这才叫主要矛盾。所以赏析孔乙己的挨打,组织一节文学欣赏课,让学生来讨论:孔乙己的“挨打”的描写手法。
纵向品读
活动方式:论析
老师给学生话题,孔乙己的挨打是与有钱的知识分子密切关联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这一句多么深沉啊!那么大年纪的人,总是被人把脸给打破,“脸打破”有象征意义,“打破”用力很重,专门打脸,破你的面子。“伤痕”埋下了挨打的伏笔,表现挨打,后面就有照应,“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是照应。“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把这个“打”明显地表现出来,接着,伤痕,最后,丁举人打孔乙己,听说打了大半夜,多么残酷啊!逼着他写检讨书,写了检讨书本来不应该再打了,继续打,直至打折了腿,断了孔乙己的生活能力,这就叫现实,全是虚写,深沉地表现了清末年代,上层知识分子与下层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上层知识分子对下层知识分子的倾轧。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写孔乙己是个大偷呢?他不偷钱、不偷东西,只偷笔墨纸砚,但是后来被人打死。孔乙己不是被短衣帮笑死的,他是被有钱的知识分子打死的。
好,这个赏析,带着学生深入到各个细节。
我们带着学生从“伤痕”开始赏析,然后就可以知道挨打过程都是虚写,伤痕设置了绝妙的伏笔,反衬哄笑的残酷,那些人不懂事,最重要的是揭示了丁举人的狠毒:他置孔乙己于死地,就是因为他有钱有地位。
这篇小说实际上是表现了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孔乙己命运的悲凉。一个词、一个点就可以让我们上一节美妙的文学欣赏课。
“挨打”的描写是作者构思的重要着眼点,是《孔乙己》中一条隐伏的线索。这个太有味道了,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教学中那些俗套的观点和俗套的做法,有非常多的课根本就没有读到小说里来
这篇小说,包括孔乙己其人,因为挨打与反差尽显悲剧色彩。这才叫赏析。这同样跟老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有关。
5.用好部位标题、首段、尾段
部位是什么呢?标题 首段 尾段——课文的特殊组成部分。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同学们赏析课文第一段的表达作用。
话题:品析文章起笔——表达作用阐释
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呢?很显然,我们知道:人物出场,场景设置,故事的时间背景,气候背景安排好。《卖火柴的小女孩》最让人触动、心灵柔软的是这个小女孩在圣诞节的晚上,在大年夜的晚上,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冻死的,她是在节日的晚上冻死的。所以渲染了天冷极了天黑了、严酷的自然氛围,然后点出她在圣诞节的晚上卖火柴,大年夜,所以,起笔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
如《散步》
品读文章收笔——精美意蕴品析
话题:这段文字的意味在于什么呢?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美好的意味在里头:
意味在于担负责任、尊老爱幼、走向美好,在于一家人一路同行、生命传承,在于作为中年人母亲和孩子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它的意味非常的美好。
“叙事散文中的温馨细节优化着文章的情感氛围,景物描写的穿插美化着文章的结构与情致,大段抒情式结尾则则深化着文章的意味与意境。”所以,《散步》的结尾段是非常值得欣赏的。2017年,全国高考9套题,有7套题考查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三套题是考小说的结尾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由此可见,首段、尾段的欣赏,标题的欣赏极其重要。
用好组合 如古诗两首
什么叫组合呢?我今天上的课用的就是组合。
如《论语十二章》的两章组合在一起进行精读。选两章把它们组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教学流程。
《孔乙己》的第4段、第11段组合在一起比较阅读,就是组合,所以组合是极好的教学创意,也是我们精读能够到位的一种策略。
古诗两首之类,例如登高诗,我们也叫登临诗。
文中比读之类。大家看这个组合《中国的脊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为民听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课文中像这样排的整整齐齐段落,把它组合起来,欣赏其议论的美妙,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呢?以立论来表示驳论。驳什么?对方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用我的立论来告诉对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是你们这些人有自欺力。这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你发现了这个组合,它的教学价值就出来了。
从一个课跳到另一个课,把两篇文章或两段文字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组合能够极好地表现出我们阅读教学设计创意,而且与精读训练有密切的关联。
7.用好名作 如《散步》的训练价值
经典作品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经典名作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它的优势,无论是它的立意、结构、表达、用词、丰富的手法等都能表现出“经典”两个字,因此,用好名作是一种极有好处的精读训练。
如《四季之美》作者:清少纳言
《四季之美》是小学统编教材中全新的课文。日本一个古人写的。他是宫廷中的一个文职官员,这篇是他的散文随笔。“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每一个段都有一个中心句,四个段采用的是首句排比的写作技巧。每个段都是先概写一笔,再细些几笔,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一种写作的思维叫春夏秋冬。不少的文章。不少的诗歌都是用春夏秋冬的思维来写作,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所以这篇文章,朗读、背诵、仿写、欣赏,资源用不完,小小的文章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极好的文学教育,而且,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更不要说把它背下来。所以名作是极有魅力的。高中语文教材有非常大的变化,总是在变,永远不动的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种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可替代的作品。所以,它们永远保留在教材中。那么古文呢,一定有苏轼的《赤壁赋》,在各套教材中都有,这就是它的经典性,所以我们要用好经典的作品来使我们的精读教学有一些文学的魅力。
大家看这个课的训练点:
课文朗读背诵;
阐释标题的作用;
知晓课文的结构特点;
分析段的层次;
欣赏优美语言;
学用“叙后之议”的表达形式。
可用的是优美的教学资源。
8.用好小说 如《桥》
为什么要强调小说呢?因为小说是最能表现一个人阅读素养的文本。特别是文学欣赏的能力,立刻能显出高下之分。
《桥》这篇小说是很优秀的一篇微型小说,在教材变革的前提下,它也被保留了下来。它写的是什么呢?
桥 谈歌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地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涌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一次暴雨造成了山洪暴发,整个山庄的人都要逃生,逃生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支部书记在指挥群众安全撤离时发生的一个故事。散文诗的笔调,意外的结尾。这篇小说的欣赏,我们可以带着学生有层次地进行。
课型设计:微型小说欣赏课
活动设置:
思考标题作用,话题:本文的标题《桥》很有味道。
大家看,我们先是抓住了一个部分吧,标题《桥》来揣摩这篇小说的内蕴,以及“桥”的多方面的象征作用。
接下来,请细读课文,品析文句——这一句很有表现力。
这一笔是哪一笔呢?任何一笔都很有表现力。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学生,深入到全文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品析。
如: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我们会说景物描写,但是还要深刻一点:为山洪的暴发做了铺垫。
如: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也许要说这是拟人的手法,但是还要深刻一点:渲染了形势的危急。
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这一笔有非常重要的表达作用,“雨突然大了”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但是最巧妙的是,“黎明”有一点亮光,不是夜晚的漆黑,为后续故事情节做好了铺垫,点明了时间,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如: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为北面的水涨埋下了伏笔。
如: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设置了悬念,照应了前文,形成了波澜。
如: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为桥的垮塌、人物的牺牲埋下了伏笔。
所以这篇文章处处都有伏笔,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巧妙的设置,都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读起来非常精彩。但是遗憾的是,小学语文里没有这些。
老师要有良好的教学习惯,让语文课呈现语文的特色,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于精读训练的话题就说到这,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